“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,我們應該相互學習,才能相處得更好更團結?!?1月22日,宜昌市“新時代好少年”鄒子涵在當陽市育林學校向全校師生進行宣講。
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幫助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??圩印?,近年來,當陽市積極組織開展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學習宣傳活動。
當陽市委文明辦、市教育局聯合下發《關于推薦“新時代好少年”的通知》,部署安排“新時代好少年”推薦評選工作。面向全市47所中小學選樹優秀典型。今年,共評選“當陽市新時代好少年”30人,上榜“宜昌市新時代好少年”1人。
該市以“喜迎二十大、爭做新時代好少年”為主題,向全市32000余名青少年發出學習倡議。利用校園顯示屏、電視臺、廣播站、黑板報、公眾號等平臺,依托主題班會、升旗儀式等陣地,廣泛宣傳中省、宜昌、當陽各級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先進事跡。截至目前,共制作宣傳欄100余塊、黑板報700多塊,微信推送點贊留言4萬余人次,召開主題班會200余場,撰寫學習心得體會15000多篇。6月1日,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生集中收看宜昌市2022年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直播活動。9月30日,當陽市舉辦2022年“新時代好少年”暨“信義少年”先進事跡發布活動,并通過“雄風當陽”官方微信進行現場直播,線上收看人數累計達到6萬余人次。
與此同時,該市大力開展“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”志愿服務活動近50余場,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,中心城區教師和學生參與率達100%,其中東門小學“螢火蟲”志愿服務隊在全市上下引發熱烈反響。深入開展“童心向黨”“扣好人生第一??圩印钡认盗兄黝}實踐活動,其中,市委文明辦組織開展的“緬懷革命先烈 強國復興有我”活動在《人民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發;當陽市北門小學“我和國旗合個影”活動在“湖北發布”微信公眾號刊登;淯溪鎮中心小學作品《漳河大鼓》在省文明辦、省教育廳聯合組織的2022年“喜迎二十大 童心向未來”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成果展示活動中榮獲一等獎,學生王嘉怡作品《講英雄故事 展少年風采》榮獲湖北省2021年“童心向黨·黨的故事我來講”黨史演講活動優秀獎。積極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,與爭當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學習宣傳活動有機整合,組織開展思想品德教育、健康教育、勞動教育、節能環保教育、安全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,目前當陽市省級文明校園2所、宜昌市級文明校園16所。(三峽日報 記者宋瀟瀟、通訊員王玉瑩)
發表時間:2022-11-25 來源:湖北文明網
“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,我們應該相互學習,才能相處得更好更團結?!?1月22日,宜昌市“新時代好少年”鄒子涵在當陽市育林學校向全校師生進行宣講。
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幫助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??圩印?,近年來,當陽市積極組織開展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學習宣傳活動。
當陽市委文明辦、市教育局聯合下發《關于推薦“新時代好少年”的通知》,部署安排“新時代好少年”推薦評選工作。面向全市47所中小學選樹優秀典型。今年,共評選“當陽市新時代好少年”30人,上榜“宜昌市新時代好少年”1人。
該市以“喜迎二十大、爭做新時代好少年”為主題,向全市32000余名青少年發出學習倡議。利用校園顯示屏、電視臺、廣播站、黑板報、公眾號等平臺,依托主題班會、升旗儀式等陣地,廣泛宣傳中省、宜昌、當陽各級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先進事跡。截至目前,共制作宣傳欄100余塊、黑板報700多塊,微信推送點贊留言4萬余人次,召開主題班會200余場,撰寫學習心得體會15000多篇。6月1日,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生集中收看宜昌市2022年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直播活動。9月30日,當陽市舉辦2022年“新時代好少年”暨“信義少年”先進事跡發布活動,并通過“雄風當陽”官方微信進行現場直播,線上收看人數累計達到6萬余人次。
與此同時,該市大力開展“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”志愿服務活動近50余場,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,中心城區教師和學生參與率達100%,其中東門小學“螢火蟲”志愿服務隊在全市上下引發熱烈反響。深入開展“童心向黨”“扣好人生第一??圩印钡认盗兄黝}實踐活動,其中,市委文明辦組織開展的“緬懷革命先烈 強國復興有我”活動在《人民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發;當陽市北門小學“我和國旗合個影”活動在“湖北發布”微信公眾號刊登;淯溪鎮中心小學作品《漳河大鼓》在省文明辦、省教育廳聯合組織的2022年“喜迎二十大 童心向未來”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成果展示活動中榮獲一等獎,學生王嘉怡作品《講英雄故事 展少年風采》榮獲湖北省2021年“童心向黨·黨的故事我來講”黨史演講活動優秀獎。積極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,與爭當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學習宣傳活動有機整合,組織開展思想品德教育、健康教育、勞動教育、節能環保教育、安全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,目前當陽市省級文明校園2所、宜昌市級文明校園16所。(三峽日報 記者宋瀟瀟、通訊員王玉瑩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
技術支持:荊楚網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